IMG_9328.jpg  多走一點路,你就會知道台灣最雄厚的資產之一便是自然景觀,尤其是山。可惜,我們自己不懂得珍視、愛惜與利用。

 


 

 

2017.02.07

 

玉山林道是早期由阿里山地區登玉山的道路之一,由阿里山公路99.45k處進入,經過石山的山腰、由鹿林前峰與鹿林山間穿越,會在大鐵杉附近接上前往塔塔加登山口的柏油路。現今只餘鹿林前峰至大鐵杉一段有整理成步道,鹿林前峰以西的西段已荒廢多時,杳無人跡且多有毀壞。感謝登山前輩雨林在2015年底開闢了從玉山林道登石山的路徑,經過這一年多眾山友的踏查,路跡已清晰易行。1.jpg  

和夥伴前一天夜宿東埔山莊,一早與住在嘉義的John哥夫妻直接約在登山口碰面。登山口在阿里山公路約99.45k處,路邊有個小停車場。(相片是下山時拍攝)IMG_9438.jpg   

停車場對面有個「鹿林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」的標示,登山口便由此進入。IMG_9439.jpg  

由指示牌旁進入後可以看到直行與往右兩條明顯路徑,但往石山的路徑要往左上切,落差大約是一個人的高度(這相片是下山時補拍的,如子姐正要下來))。去之前看資料,上切處原本有很多登山布條,但這一日都已被拆除,好在上切口很容易辨認。直行(夥伴背後)的方向是石山引水道,右側還有路往兒玉山。此處海拔約2302m。IMG_9398.jpg  

上午8點多,從登山口切上來不久便可接上玉山林道。如果不是這根廢棄的電線桿,很難想像這兒以前是可供車輛通行的道路。此處海拔約2337m。IMG_9239.jpg  

前一晚塔塔加大霧,連一顆星星都看不到,讓我們十分掛心天氣,好在這一日是個有著湛藍天空的豔陽天。IMG_9243.jpg  

林道以S形拉升高度,為了避開幾處難走的路段,都有山友開了捷徑直接往上方林道切。上切處都有明顯的布條,只要稍微留心的話不至於會錯過。IMG_9245.jpg  IMG_9248.jpg  

林道的大部分路段都寬敞好走IMG_9252.jpg  

但也有部分路段看得出塵封許久的歷史味兒IMG_9255.jpg  

路徑邊的毛地黃。花期應該是4-9月的,這株有點早熟。

IMG_9254.jpg  

 

長在路徑中的大樹也可以看出林道已被廢棄很長的歲月了IMG_9256.jpg  IMG_9272.jpg  

有些路段植物生長得比較茂密,行進中要撥一下樹枝或是拂一下箭竹,但都不會造成困擾。IMG_9267.jpg

IMG_9268.jpg

IMG_9270.jpg  

慢慢走,大約一小時左右離開林道,由左方上切登石山。IMG_9274.jpg  

上切後,視野一下開闊起來。IMG_9275.jpg

IMG_9276-1.jpg  

我很喜歡這片松針地和這棵大樹。IMG_9279.jpg

IMG_9280.jpg  

繼續向上,來到一片草原。IMG_9282.jpg

IMG_9283.jpg

IMG_9284.jpg  

這兒的海拔大約是2623m,但已經很有高山草原的味道!IMG_9288.jpg

IMG_9291.jpg

IMG_9293.jpg  

途中會經過兩個看天池,山友們把他們喚做石山池。這一個大的已經乾涸了。IMG_9295.jpg  

這一個稍微小一點,有水,但結冰了。IMG_9296.jpg  

我很喜歡這兒,有高山的味道。IMG_9297.jpg  

路徑繞往石山的北稜登頂。儘管路徑在紛亂的林子中穿梭,但路跡仍然清晰。IMG_9298.jpg

IMG_9300.jpg

IMG_9306.jpg  

林隙中可見塔塔加的玉山登山口,和玉山主、前、西、北峰、北北峰,第一次從這個角度看到完整的玉山前四峰。IMG_9302.jpg  

 出發後兩個多小時,登頂石山,海拔2682m。IMG_9318.jpg  

山頂是一塊大岩石,沒有基點,有一塊雨林前輩從神木村松山溪撿來的石塊充當登頂標誌。我們在這兒大休,午餐。感謝John哥夫妻幫忙準備飯糰和許多水果。IMG_9316.jpg

IMG_9316-2.jpg

山頂的展望是面對西方的阿里山山脈,可以清楚地看見阿里山公路橫貫其中,從畫面右側的塔山至左側的兒玉山(自忠山)都是我很陌生的山頭,希望日後能有機會一一造訪。左側數來第二個崩壁的位置便是自忠,多年前初入山林,我和夥伴造訪鹿林和麟趾山時曾住宿位在那兒的玉山春天咖啡旅店,已在2009年因莫拉克風災隨著崩壁而消失了。我們當時看到那兒的特富野古道的入口,起了造訪的念頭,哪知一晃這麼多年,連地貌都有了改變,卻遲遲沒有如願。IMG_9309.jpg

IMG_9313.jpg   

中間偏右的崩壁上方,應該就是兒玉山,從方才入山的登山口便有路造訪,希望這心願不要一拖又數年。IMG_9321.jpg  

休息了超過半小時,才依依不捨的開始返程。IMG_9323.jpg  

回到有著高山味的草原,又逗留許久,我好喜歡這兒。IMG_9326.jpg

IMG_9327-1.jpg

IMG_9329.jpg

IMG_9331.jpg

IMG_9334.jpg

IMG_9335.jpg   

又玩了大半個小時,回到松針地便遇著了正要上山的鍾大哥一行二人。大哥說「我認得你」,我回說「不可能」(畢竟我不常涉足「江湖」),大哥接著說「我看過你的部落格」,我更有自信的回「不可能」(畢竟我的格子看的人不多,而且我的相片極少),哪知他接著說「錯不了,你都是隊伍裡的最後一名」。。。唉唷,「你都把這樣的重點講出來了,那就錯不了了」。。。。謝謝大哥對我的記錄能如此印象深刻,這對我而言其實是莫大的鼓勵。IMG_9338.jpg  

松針地後,一路陡下,其實不難走,但一個不留神,腳一滑,摔個四腳朝天。IMG_9339.jpg

IMG_9340.jpg

IMG_9342.jpg

IMG_9343.jpg

IMG_9346.jpg  

不到半小時,切回到玉山林道。林道向前(右側,東方)原可經由鹿林前峰、鹿林山之間,接上現今大鐵杉一帶的柏油路,但現在至鹿林前峰登山口這段已鮮有人跡,不知路況如何。我們向左返程。IMG_9350.jpg  

午後,光影正好。IMG_9352.jpg

IMG_9353.jpg

IMG_9354.jpg

IMG_9355.jpg

IMG_9355-1.jpg  

雨林前輩的開路紀錄有提到這段林道因為許久沒有人跡,有很多動物排遺。應該是這一年來造訪的山友多了,這次走來,並沒有發現什麼關於動物的痕跡。

IMG_9356.jpg

IMG_9357.jpg

IMG_9359.jpg

IMG_9360.jpg

IMG_9363.jpg  

也許我們的造訪,帶給了附近活動的野生動物一定程度的驚擾,但相對來說,這段路徑目前尚稱冷門,除了沿路都有的登山布條,新產生的人為的痕跡並不太多。IMG_9364.jpg

IMG_9366.jpg

IMG_9367.jpg  

滿地紅葉,很有冬天的味道。IMG_9369.jpg

IMG_9370.jpg

IMG_9371.jpg

IMG_9374.jpg  

也許是因為荒廢許久,這段林道走來有點蠻荒探險的味道,能感覺自己終於又回歸了自然。 我很喜歡這段路徑。IMG_9379.jpg

IMG_9380.jpg

IMG_9381.jpg   

 橫躺在林道上的倒木,看來是連根拔起倒下的。IMG_9382.jpg  

John哥玩性大發,表演了一下力拔山河的英雄氣概,雖然倒木看似很細,卻是聞風不動!IMG_9384.jpg  

許多段捷徑下切IMG_9385.jpg

IMG_9387.jpg

IMG_9388.jpg

IMG_9389.jpg

IMG_9391.jpg  

大約五個小時,我們回到登山口。登山口上切玉山林道的落差大約一個人高。IMG_9397.jpg  

用手機記錄的航跡Screenshot.jpg  

時間還早,繼續往石山引水道探探。石山引水道是早期阿里山鐵路石山線的路線,鐵道拆掉後僅存路徑。沿路架設了水管導引博博猶溪水源地的溪水,這是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重要水源。IMG_9400.jpg

IMG_9402.jpg

IMG_9404.jpg

IMG_9410.jpg

IMG_9411.jpg  

大約只走了20多分鐘,大崩壁擋住了去路。出發前看資料已經知道往水源地得經過這個崩壁,但現場一看,崩塌似乎更嚴重了,中間有一段過於破碎,像是連踩點都沒有,大夥兒一致同意折返。IMG_9413.jpg  

崩壁旁尖聳的山頭應該是石水山,從鹿林前峰有路可前往,下次了!IMG_9417.jpg  

慢慢散步返程,引水道前段都是人工的柳杉林,午後的光線正好,微風徐徐,走起來非常舒服。

IMG_9422.jpg

IMG_9423.jpg

IMG_9428.jpg

IMG_9434.jpg

IMG_9436.jpg  

循阿里山公路下山途中特別在自忠停留,石山應該就在前排稜線中,不久前才從那一帶望向這兒呢!IMG_9446.jpg  

當然,最吸引我的目光的還是後排的玉山主、西、北、北北峰,真想念站在那些山頭之上的那幾個早晨。IMG_9442.jpg  


IMG_9394.jpg  好有味道的一條林道,如果不是熱心的登山客,這條路徑可能從此被世人遺忘,著實可惜。我反對人工開發,但任其荒廢不見得就是保護自然,不是嗎?

這一日之前,我和夥伴先拜訪了阿里山公路沿線的隙頂和頂石槕,夥伴很難得拍攝了影片,放在這兒做個紀念。

影片連結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c189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