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只趕得及在最後一刻匆匆一瞥。期待來年,能與滿山黃葉共舞!
2013.11.09(六)
山毛櫸,冰河時代孑遺的珍稀植物,一般多生長在溫帶大陸氣候。屬於特有種的台灣山毛櫸(又名台灣水青岡或早田氏山毛櫸)卻獨樹一格的生長在潮濕多雨的台灣,尤其是海拔1800-2000m的山區,終年雲霧繚繞的迎風面。每年深秋,短短數天,葉子會變黃,隨即掉落。時間太短,總是一忙就錯過,距離上一次在內鳥嘴山賞山毛櫸,已有3年之久。
一早從台北出發,離雪隧還好遠好遠,車子塞到動彈不得。趕忙下了高速公路改走北宜,終於來到步道口停好車時已經下午1點多。
比起另外兩大賞山毛櫸重鎮~南北插天山、內鳥嘴山,太平山的台灣山毛櫸步道真是親民易達。步道口就在翠峰湖的翠峰山莊旁。
又是芒花的季節,每年此時,都會刻意追芒。今年因為剛結束忙碌的工作,還沒開始行動。
步道全長約3.85km,前2k平坦好走,兩旁多為台灣杉和人工檜木。只是我有一陣子沒穿登山鞋了,一時竟然不太適應。路旁有點煞風景的鮮綠色水管,是翠峰山莊的供水管。
步道上凸起的矮木樁。應該是泥濘時作為踏點之用,上面的圓形金屬,應該是以前運材鐵道的相關設施。只是,木樁的間距有點大,對我這種身高的人而言,做為踏點,不見得好走。
2k之後,步道開始有起伏,但不難應付。
連續下坡後,步道突然中斷,前方山壁整個崩塌。我們站在崩塌前楞了一下,望著斷崖下的南澳北溪,想著,路呢?突然看到一旁草堆中有人鑽出,這才發覺一旁凌亂的樹叢中已被遊客踏出路徑,接續上中斷的步道。但下切點沒有任何林務局的告示,下切路泥濘,又濕又滑,一堆把雨傘當柺杖的老人家和步伐不穩的幼兒來來往往,著實危險!
面向南澳北溪的山壁上,山毛櫸終於現身。可惜的是,來晚了,路徑旁的黃葉幾乎掉光了。
只剩下遠遠的山壁上,還有幾叢。有點遺憾啊!但這樣也好,小小遺憾,將化做來年的動力。期待來年!
路徑旁的黃葉都在地上了,但即使如此,這段山毛櫸步道仍是條美麗小徑!
不過,人實在是太多了。。。。
這兒迎風,飄著霧雨。我們打起傘吃點乾糧當午餐。平台旁一株山毛櫸黃葉猶在,隨著霧雨飄啊飄的,好看極了!
小休10分鐘後,回程。趁人少拍些到此一遊照。
回程,雲霧飄渺。大元山翠峰湖這兒的寫照便是「上午晴天,下午起霧,雲霧在傾刻間遮天蓋地」。來年如果再來,還是趕早點好,才可能看到襯著藍天的黃葉。
回程,步道旁,景色動人。
路徑上一小片紅葉,提醒著楓的季節將至。我想起霞喀羅,好久不見了,聽說路斷了,不知古道是否一切如舊?
步道旁,板塊撞擊的歷史痕跡。因為撞擊的高溫高壓,使的海底沈積的頁岩變為板岩,這是中央山脈最常見的岩石種類。
16:16,回到步道入口。遠道而來,當然要順便看看台灣面積最大的高山湖泊~翠峰湖。如今湖面幽靜,遊客無法親近水域,很難想像民國50、60年代,大元山林業正盛,湖邊盡是伐木工寮的情景。據說當時伐木家庭生活困苦,孩童於是常在湖邊抓青蛙。一兩個小時,滿滿一代麻布袋的青蛙,便是家中餐桌的肉類來源。
時光悠悠,林業王國沒落,追逐雲霧與青蛙的孩童早已離開。過往的點點滴滴呢,但願能與幽靜湖水一起在這兒,永遠留存。
近5點,該下山了,停車場旁雲海正美。今年秋季還沒上過高山,真想念高山上的雲海!
這趟小旅行,緣起於網友楊先生提醒我關於山毛櫸步道的各項訊息,好在有他,今年秋季總算有點色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