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如果有機會(膽敢)再走一次雪西,一定是為了這個營地和眼前的這片風景!
2022.07.12
這一日的行程比較短,終於可以不用像前兩日一樣摸黑出發。接近6:30,整裝大致完畢時,太陽已經高掛山頭。
營地完全看不出前一日淹水的慘況了。
6:36,出發。一路上坡,約20分鐘後回望大南山西鞍營地(海拔約3088m)。
出發約半小時後,隊伍一時不查走錯了路。摸索半天,領隊直接抓了方向,大夥兒硬切上稜。爬坡中,身後是大劍、佳陽和小劍。
希望這一日一直是這樣的藍天!
7:49,路過弓水營地,海拔約3233m。
弓水營地後不久,離開草坡,又開始像前一日下午的障礙賽。不時得鑽倒木...
有時要拉繩過崩壁...
當然還有很符合林業勘查道風格的石砌路
有時還得不顧形象...
少不了要鑽箭竹
雖然障礙重重,但穿越這樣讓人著迷的森林時,嘴角還是不自覺的上揚,覺得一切都很值得。
9:00,這段拉繩後,我們得離開從昨日行走至今的林業勘查道了,開始陡上頭鷹山。
前兩日在黑森林中遇到逆走雪西的隊伍時,他們便提醒「陡上頭鷹時最累喔」,這會兒,對這句話才終於心領神會。上頭鷹的這一段碎石坡不只是「陡」,而是「超級陡」。路徑是得手腳並用「向上」,而不是「向前」。好在踏點手點都很清楚,難度不高,重裝向上雖然很累,但大約40分鐘,我們便到碎石坡頂了!
9:35,碎石坡終點是這棵超有型的樹。
原以為苦盡甘來,結果還有得爬!
10:02~10:33,在森林的盡頭大休,補點行動糧。休息後出發,隨即進入草坡。這是回望我們爬上來的方向,眼前是大劍、佳陽、小劍和釜碗山。
繼續爬。
路徑雖然緊臨深淵,感覺有點驚悚,但實際上並不恐怖。我們不時停下腳步遠望,拍照。
視線穿過崩壁的裂隙,最顯眼的中心點就是雪主,這個角度可以看到從雪主展開的雪志、聖稜、雪劍、和我們所在的雪西四條路線。
這張是嚮導翁大拍的,長鏡頭的視角跟我拿的廣角很是不同。
這是押隊的翁大,背後是弓水山、大南山等我們來時的路。
這張的亮點不是遠望中的夥伴,而是草坡盡頭那棵花枝招展的樹。
記得當時問過翁大這是什麼植物,他答完我就忘了!
草坡之後,一小段森林,持續爬升。
這段路真的好美!
來到頭鷹山的肩上了,前方草坡是等會兒翻過頭鷹後往奇峻的路,草坡中一個小小的身影是隊伍的協作之一,協作們先往營地打點了。
11:30,頭鷹山,海拔3510m,三等三角點第6612號。這是我和夥伴的第56座百岳。
這張是從頭鷹看奇峻(草坡之頂)。頭鷹山的東側(我們上來的方向)是巉巖崩崖,山勢峭聳,西南與奇峻山連接之處,卻是溫柔的草坡。事實上,雙峰並立的頭鷹與奇峻在日治時期合稱Kishun,是泰雅族語,音譯為「奇峻」。日本人伊藤太右衛門於1927年11月完成首次從雪山、中雪山到小雪山的縱走,首登這山頭時,也是稱其為奇峻山。至於兩座山名何時分家,應該是在1950年代王雲卿、刑天正等人編纂臺灣高山的名錄時,才把有基點,3510m高的這頭叫做頭鷹,西南側3519m的那頭叫奇峻。
從頭鷹看雪劍稜脈。
在山頂大約休息20分鐘,11:52,重裝上肩,往奇峻出發。臨別,依依不捨,忍不住拿起鐵牌再拍一次重裝的登頂照。
頭鷹與奇峻只隔著一段淺鞍,又是草坡,很好走。
遠眺,認一下山頭。
縱走才看得到這些高山深處的美景,這就是為何每次累得半死,卻還是一而再,再而三的上山。
11:10,大約是來到最低鞍了,開始往上爬。
一旁最顯著的地標是大劍山,從這兒可以清楚看見他西側的圈谷。
回望頭鷹,雲越來越多了。
爬唷!
回望,風起雲湧。
12:37,奇峻山,海拔3519m。山頂沒有基點,只有一塊寫著山名和高度的石頭當作識別。拍登頂照後繼續前進。
翻過奇峻山後,大雪山的美麗草坡開始躍入眼簾。
往奇峻山下營地前進。
這兒真的好美!
從奇峻山出發短短20分鐘左右,今天的目的地已在眼前。
就在大雪山的絕美草坡跟前,這營地真的太棒太夢幻了!
13:04,奇峻山下營地,海拔約3412m。
穿過營地續行幾分鐘便有活水源,有別於前一日身體不舒服還淋成落湯雞,這一日午後不但有乾淨水源可以好整以暇的泡茶,甚至可以稍微梳洗一番。
大雪山北峰和大雪山,霧時聚時散,雲時開時闔,草原像波浪一般,層層堆疊直至山頂。我們明天便要踏進眼前的這幅畫中,我有點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,卻也充滿期待。
這是整趟行程中我最懷念的午後。
整個下午就在打盹兒、賞景、放空中悠閒度過。
我和夥伴的帳棚。
襯著晚霞的大雪山,明天見。
這一日行走約5.15k,上升約海拔616m,下降約海拔287m,費時6小時33分(含休息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