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知道風是在那個方向吹,我是在夢中,在夢的清波裡依洄~~愛山的感覺就像是徐志摩筆下的愛戀,讓人眩惑於它的美麗,又無奈於它的多變;讓人增長了勇氣,又驚覺於自己的渺小;給人悸動,卻又讓人疲倦。縱然如此,仍是讓人滿心期待,嚮往不已!




2011.10.08(六)

百年國慶的連續假期,應詹大哥的邀約來個畢羊縱走。預定行程是第一天上畢祿山,第二天通過鋸齒連峰,第三天登上羊頭山後回程。這趟縱走路程極陡,且過畢祿登山口後全線無水源,得背水上山,所以一般山友會盡量縮短停留時間,快腳則一天連拼10多小時單攻;一般是排成兩天,只在山上紮營一晚;或是捨棄中間的鋸齒,兩天分別從兩端輕裝單攻畢祿和羊頭兩座百岳,不在山上留宿。不管是哪一種方式,都超過我的能力了!所幸,詹大哥把全程縱走拆成3天,再請一名挑夫協助大家分攤重裝,終於使我有勇氣踏上這原本不可能的旅程。

週五下班後,7點在台北火車站集合。恰巧翔馬的嘉明湖隊伍也在這裡集合,帶隊的是前年參加武陵四秀時對我們照顧有加的郭大哥,趕忙打聲招呼。今年六月去屏風山時的伙伴志恆大哥和津如姐雖然有事沒法同行,也趕來送行,真是窩心。

由高速公路一路南下,陸續接齊了這次的16名伙伴,最後在埔里接了挑夫老王,再經由清境、合歡山,約於12:40到達大禹嶺。這一晚夜宿欣欣餐廳民宿,全隊一間大通舖。

週六大約6點起床,整理裝備後,6:40在欣欣餐廳吃早餐。7:15,上車。車子只過一個合歡山隧道,便到達位於台8線111.8K的820林道入口。我們下車整裝,7:28,出發。今天的路程是先踢大約9K的820林道到達畢祿山登山口,再陡升2K直上畢祿山頭。

我和Mei共向挑夫認購了8.3公斤的重量,其中3.3公斤是我們的帳棚、睡袋、睡墊,另外5公斤是水。因為行程很鬆,想必有時間可以在山上沏幾壺好茶,我們兩人還各準備了3公升的水袋。最後水源是在畢祿山登山口,水袋和水瓶都在那裡裝水即可。所以,理論上,這段9K的林道應該算是輕鬆行。但縱然如此,備用衣物、3天的食物、鍋具和瓦斯,仍有將近10公斤的重量。


7:28出發,林道口海拔2570M。我們背包上肩時隊友都走了。我們不僅腳程慢,連整理東西都比別人慢......



林道一開始寬大平緩,而後路徑漸窄,雜亂的草與樹木佔據了路面。點綴在一片綠意中的紅色虎杖,則是林道上的最大驚喜。



820林道原本是車子能走的道路,荒廢多年後變得起起伏伏,我們遇到崩塌處則高繞,遇到野溪則下切。
7:57,走在我們前面的是阿德和璧秀,這時還看得見他們的背影,之後距離便慢慢拉遠了。



好漂亮的岩壁,感覺不是天然的,應該是以前修築林道時開鑿出來的。







遇野溪下切。9K林道中,這樣的下切有好多處。



這是詹大哥和昀志。大哥押隊,昀志愛照相,兩人陪著我和Mei,一直走在隊伍的最後。謝謝他們。



崩塌處,左側的碎石一洩千里,深不見底,拉著繩小心通過。



自出發以來,天氣一直陰陰的,甚至飄了短暫的霧雨。9:19,陽光終於灑落!



啊!陽光!!爬山要看得見陽光,心情才會篤定啊!可惜這陽光只是曇花一現!



9:36,展望處遙望閂山。雲層好厚!



9:39,這是林道上唯一不好跨越的落差,好在有木梯,手腳並用小心爬上去。



9:44,展望處看雪劍稜脈。大劍山、佳陽山都看得非常清楚,那段路程,就不是我的能力能夠負荷的了。



我們用悠閒的速度走著,不時停下腳步按按快門。這步調,連我都覺得太慢了,可是,這才是樂趣所在。



林道旁大約有3、4個平坦、可供紮營的小營地,這般鋪滿松針的林地,紮營起來應該非常舒適!



不時得高繞或下切,雖然難度都不高,但都濕滑,多少增加了體力的消耗,也讓我有心理壓力。不知道是不是這原因,我覺得9K的林道比我預估的累多了!





10:14,一段碎石崩塌,高繞。



展望處遙望雪劍稜脈



之前被遮住的小劍山也露出身影了。



好多順著山壁流下的小溪,再下切,真的完全不能想像這是條以前能行車的道路。





又是碎石崩塌,抬頭一望,懸崖邊一棵樹根已經懸空的大樹,趕緊快步通過。





10:53,終於看到了位在8.2K的廢棄工寮,海拔2560M。這兒是以往林道的車行終點,也是820林道名稱的由來。在伐木業興盛的時代,畢祿山曾因此林道開通成為郊山化的百岳,如今啊,我光走到這兒就已經累了!



廢棄工寮後,路況更差,還鑽了一段比人高的芒草。



轉眼又一年,又是賞芒花的季節了!



我一直跟Mei說:「我的肩膀像是回程的肩膀」,老伙伴了,默契很夠,她了然於胸的點點頭,回說「我也是」。我們這一天的狀況都不太好,身體虛累累的,10公斤的重裝不是最初,也不是最重,但肩膀就是就是適應不良。Mei的表情像在說:「登山口都沒到,我們已經如此狼狽」!



步道對面山壁,好有味道的樹木和好漂亮的一片綠意!



登山口之前,因為溪水的沖刷,還有一段大的下切。詹大哥先下,指點Mei踏點。



小心過溪。看似簡單,但石頭濕滑,很擔心自己滑一跤,可就好玩了。



就是背後這條強大的水流,切出了這樣的河谷。



再爬上去,就是登山口囉!



11:28,登山口最後水源營地,海拔2555M,有山友在此紮營,輕裝上山。這段約9K的林道,我們走了4小時。補充糧食、喝口熱茶,真正的硬仗還在後頭呢!



營地旁一段下切,溪水與瀑布環繞。挑夫老王在這裡把大家託付給他的水瓶裝滿,我和Mei也各自裝滿背包中3公升的水袋。於是乎,原本就覺得沈重的背包把自己壓得透不過氣。
12:20,背包上肩,再度出發!



大家依序進入登山口,努力向上!



從登山口直上山頂,只有短短2K。事前預估時間時,我心想,去年去大霸時,先踢了17.5K的林道,接著從馬達拉溪登山口到九九山莊的這4K陡坡,走了4小時。那麼,畢祿這2K,就算再怎麼不濟,應該也不會超過4小時吧!結果。。。。。。
再怎麼有心理準備,一進登山口,還是暗叫了聲~好樣的!





很多路段都有拉繩,這繩子給我極大幫助!



很自然的,我和Mei又落在最後,還是詹大哥和昀志相陪。



這段路,真是名符其實的「爬」山,回頭看身後的隊友,都是向下看!





12:58,遠方山壁上一條白龍傾洩而下,這是剛剛登山口水源的源頭。



這段路全線沒有里程碑,只知道自己一直努力地走,走到哪兒了呢,完全沒概念。


我們前面的伙伴是阿德和璧秀,他們的背影時近時遠,忽隱忽現。





喘息的時候,大家都會不自覺的抬頭,山頭就要到了嗎?連個影都還沒見到呢!



14:12,遇到單攻後下山的小隊伍。兩張臉就可以對照出輕裝和重裝的差別,一個顯得沈重,一個笑得燦爛!



我想,如果不是自己的體能這麼遜,這其實是段有著柔軟的松針,盎然的綠意的舒服的路。



15:00,回望詹大哥,大哥臉上還是掛著笑意,我已經快要掛上免戰旗。



海拔漸高,身邊的植物也有所改變。







路徑上橫著棵大倒木,大約大腿的高度。Mei很不協調的翻過去,取笑了她一番後,才發現自己越過障礙的姿勢更是笨拙。



15:36,10尺岩壁。這垂直的岩壁大約3層樓高,是整段路程中最大的障礙。雖然有拉繩,但其中有一段沒有踏點,要靠手的力量把身體帶上去,加上肩上又有重裝,更添難度。



Mei率先嘗試,下半段踏點明確,不難,還能轉身對鏡頭笑一下。



接著,找不到踏點了,進退維谷,整個人掛在山壁上哀嚎,詹大哥趕忙跟上,幫忙指點。瞧了半天,只聽到「唉唷,算了,你踏我肩膀好了」。。。。「哇啊,我不敢啦」。。。。之聲不絕於耳。才終於攀了上去



接著換我,一樣受阻在同一個地方。我就這樣撐在岩壁上好久好久,直到全身力氣漸漸耗盡。還是昀志爬上來指點,才終於成功。(PHOTO by Mei)



謝謝兩位男士,沒有你們,我們就得打道回府了。



過了十尺岩壁,路程總算過了一半。海拔再拉高,身旁的植物慢慢變成了箭竹和鐵杉。



大哥之前曾說,過了岩壁,路徑就比較平緩了。騙。。。。人。。。。



15:56,又是大倒木,倒木之後路徑有個向下的落差,Mei嘗試翻過去,腳一直搆不到地,又看不到離地還有多遠,嚇得大叫。本來沒那麼難的,因為剛剛攀爬岩壁幾乎耗光了力氣,此時手腳幾乎沒有協調性,不聽指揮。



瞧,人家換個方式,先坐在木頭上,再輕輕一躍,就過來了。



16:09,起霧了。





詹大哥打開對講機跟前面的隊友聯繫,他們已經到營地了。



時而藍天,時而薄霧,其實很美,很有FU,







只是,一直是這樣的路程,喘息之餘,我根本無暇體會周遭。



快要4點半了,我預估的4個小時已經快用完了。但,抬頭望,還是漫漫長路。



4:40,仍舊看不到終點。



霧越來越濃,甚至間歇性的飄起霧雨,我從10步一停,變成每5步就要停下來喘氣。回頭望,身後的昀志和詹大哥像是掛在山壁上,好驚,好險。





就在「我撐不下去了」這句話差點脫口而出時,17:37,我們終於上了稜線,此處海拔3320M。順著羊頭山的指標,就是營地的方向,伙伴身後的方向,就是登頂畢祿之路。先到營地,明天再過來囉!



穿過一片箭竹林,5分鐘後,我們終於看到營地。17:45了,老天,這2K路,我們走了5個多鐘頭!



營地位在往鋸齒連峰的稜線上,稜線不寬,兩側都是懸崖,順著我的視線,左側是北方,應該可以看到北一、北二段的山頭;右側是南方,應該可以看到奇萊北峰和合歡群峰。


雖然我們抵達時全無展望,但看到霧中各種色彩的帳篷,竟有回家的感覺。尤其,我們的黃色帳篷也已經好端端搭著等待我們,心情更是激動。感謝隊友,為我們先準備好今晚的窩。



可能是因為累了,花了滿久的時間才準備好裝備,到炊事帳煮了晚餐,便回帳篷躺下了。拉上帳篷前,霧氣忽然散了,遠方黑漆漆的山頭和雲海出現在眼前,心想,明天一定是好天氣吧!

可惜,半夜嘩啦嘩啦下起雨來,一陣陣風咻咻的吹著。因為傍晚抵達時已經很累了,我只打了3支營釘,根本沒有綁繩固定營柱,所以整夜一直擔心帳篷會被風吹垮!




2011.10.9(日)

一夜風雨。清晨,我和Mei趁雨勢小時,先回頭攻頂畢祿山。

6:24,畢祿山,又名碧綠山,海拔3371M,百岳排名第39,「八瘦」之一。位於南投縣、花蓮縣交界,合歡啞口(大禹嶺)東北側中央山脈主脊與東分稜羊頭山支脈的三叉點。北面是畢祿大斷崖,我們昨日的路程,是從南面的草坡爬上來的。



這是我和Mei的第27座百岳。





原以為這樣的天氣不會有其他人攻頂了,哪知,才6點多,已經有單攻的山友到了。請他們幫忙照了合照。(後來陸續有5、60人的大隊上山)



畢祿山頂,視野一流。後排是南湖大山和中央尖山,前排應該是鈴鳴山和無明山。



這一側是合歡群峰。



前面是屏風,後側是奇萊北峰。



第一次這麼近的角度看鋸齒和羊頭,這原本是等一下要前進的路。



這應該是雪山的稜脈



灰白的雲霧飄著,天氣不好,反而有另外一種美。雖然對未來的路覺得忐忑,感謝老天,仍賜給我這樣的片刻。





這張原本是想跟南湖大山合照的,那是一段我們尚未完成的旅程。可惜相片裡的南湖過曝了。



縱使天氣不好,還是要跳一下以示慶祝!



6:42,依依不捨,返回營地。



回眸一望,道著別離的北一與北二稜線更加動人。



群山環繞,我們在奇萊北和中央尖的注目下穿過瘦稜,雖然腳下濕滑,卻不怎麼害怕。在這一刻,我才終於覺得自己又攀上了一座山。





6:55,回到營地,這才把周遭的地形看得更清楚。向著帳篷前方延伸的鋸齒好美,對吧!



風雨又大了起來,我們躲在帳篷中煮熱水吃早餐,風雨聲中,傳來隊友前進或下撤的表決聲。大夥兒最後決定拆成兩隊,5人前進,其餘下撤。雖然詹大哥一直鼓勵著,但我和Mei決定加入下撤之列。不是因為大家常說的「山永遠都在」那句話,因為,就算山真的永遠都在,我也不會永遠都在。我知道自己現在的年紀、條件、忙碌的狀況,要複製同樣的場景有多麼不易,卻已經失去稍微冒險的勇氣。



我們兩隊在9:30道別,大約17:00,回到大禹嶺。稍早,詹大哥等5人也到達原本預定的鋸東附近的紮營點。10/10,休息至下午2點多,與攻完羊頭山的5人小組會合,一同北返。回到台北時,透過車窗剛好趕上國慶煙火的尾聲。原本背了面國旗要在10/10攻上羊頭時慶祝百年國慶的呢,無奈人算不如天算,而老天嘛,或許根本沒有精打細算,揮揮衣袖,剎時風雲變色。





這是從畢祿山頭望著奇萊北峰、屏風山和合歡群峰。站在另一個高處望著自己曾經走過的路,總讓我感觸良多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c1895 的頭像
    cc1895

    譬如朝露~1895

    cc189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