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廢棄的林道,實在很難想像在林業興盛的年代運材車熙來攘往的模樣。過去摧殘森林的康莊大道,如今大多是這般殘破、朽壞、坑坑疤疤與斷斷續續,像蜿蜒於山林中的一絲微弱氣息,掙扎著想要延續過去那些輝煌。在現在的山林管理政策下,這些微弱氣息遲早會漸漸散去,完全消失在山中。那麼,很久很久以後,愛山的人們要怎麼親近大山呢?
2015.04.03
清明連假,與John哥和如子姐相約拜訪閂山鈴鳴。這行程大概是我的山行歷史中歷經最多波折的,光到環山遇雨撤退便有兩次,申請好入山後遇雨取消的次數都數不清了。這次,終於盼到陽光。
前一夜在環山的環清宮過夜,一早預約了當地農民的發財車從台七甲線清泉橋旁進入730林道。我們前幾次的計畫,都是自己開休旅車進來,這次聽聞林道狀況不佳,一般車最多開到林道9k,但當地熟悉路況的農民便有辦法把車開到11.7k柵欄口,為了節省體力,即便短短11.7k便要價2000,還是咬牙花下去!
7:19,準備出發。發財車小小遲到了一下,三位伙伴客氣的鑽到後頭,派我負責坐副駕陪司機。730林道的狀況比郡大林道還糟,一路顛簸,真慶幸以前打算自己開車進來的那幾次沒有成行!
8:44,林道11.7k整裝完畢,準備出發。這樣短的里程耗費1個多小時,林道的路況可見一斑。
8:46,柵欄口,海拔2200m。那句「禁止車輛進入」實在是多此一舉。
一開始有幾小段乾溪溝,不難通過。12.5k、13k都有塑膠桶盛接活水源。
9:30,小崩壁。崩毀路段只有短短幾公尺,但伙伴腳前那一步的路基已經完全崩落,下方便是深谷。剛崩毀時,就這一步,可就讓人要冒生命危險。後來有山友架上繩索,只要小心,不難通過。感謝默默付出的山林英雄。
10:00,14.5k,卸背包大休。這兒有片空地,往前50m小溪澗有水源,是個不錯的營地。我們在這兒遇到了謝清耀大哥帶隊逆走北二段,承蒙他告知24k左右有乾淨活水,之前路徑旁的營地前幾天他剛整理過。這對我們真是好消息。這一日,因為擔心之後的水源久旱後缺水,我們原本計畫在15k的最後水源取水開始揹水,然後看能走多遠是多遠,走不動了便迫降紮營。謝大哥的情報讓我們每人的肩頭少了3公斤的擔子啊!
10:40,林隙間開始有展望。從11.7k步行一開始,路徑大致是往東北方向前進,林道西側伴隨的是雪山山脈,這張相片由左至右是品田、池有、桃山到喀拉業,前方武陵農場和離我們較近的環山的農田都很清晰。
10:42,15k最後水源。這水源是從岩壁滲下的活水,乾季也不會枯竭,我們原本計畫由此開始揹水。感謝謝大哥的情報,三天的糧食與帳篷已讓我舉步維艱,如果還得揹水,真是苦不堪言。
用照片記錄一下林道狀況。據說前一年林務局曾派員清理路徑旁的有刺植物,在這之前,走一趟730林道,非遍體鱗傷不可。
若非路旁少數尚未崩壞的水泥護欄,很難想像這是以前大型運材車可以行駛的道路。
一路雜亂的殘破氣息,John哥和如子姐身旁的翠綠讓人精神為之一振。
雪山山脈一直相隨。路旁枯木剛好直指雪山主峰,往右延伸的是四秀線,往左是雪劍線,左前延伸的兩顆山頭則是雪山南峰與志佳陽大山。
雪劍稜脈,後方西稜的頭鷹和奇峻也依稀可見。我一直想造訪佳陽和大劍山,但想到油婆蘭前的天梯,已經膝蓋發軟,冷汗直流。
視線再往左移,最左的山體是白姑大山,大甲溪流淌於他與小劍之間。
好久沒重裝了,我們的速度極慢,遠望、賞景、慢行,這樣的730林道倒也走得十分舒適。
大約16k,廢棄機車。(謝謝John哥幫我拍照)
16k過後,林道不知不覺來個180度大迴轉,轉向南行。轉彎之後,告別雪山,左方展望變成了中央山脈。這是北一段的南湖與中央尖。
想起前幾次遇雨否取消時的惆悵,如今的陽光像是對我們宣示等待是值得的。
12:18,17.5k,耳無溪岔路口,海拔2630m。出發至此近6k,上升海拔約430m。
由相片中布條旁小徑下切,便是往耳無溪的路,這兒也是北二段O型縱走回程的路。我們大休半小時,午餐。
接近13:00,繼續上路。但吃飽喝足後,反而提不起勁,總想午睡。
越走越沒力,好在我們4人都極愛拍照,很享受利用拍照休息的緩慢模式。
13:35,午餐後才走大約3、40分鐘就累了,前方19.2k後,將有6個之字型的髮夾彎拉升海拔高度,於是,我們先樂後苦,大休,午睡。
原以為說「午睡」是開玩笑的,沒想到伙伴和如子姐真的睡著了。我沒那麼容易放鬆,躺著拍拍樹梢
接著起身後發現John哥也沒睡著,正和我有志一同偷拍別人的睡臉。
從審馬陣以至於北山、五岩峰、北峰、主峰,整個南湖的稜脈都看得一清二楚。
路邊一塊大石,我們一時興起,站上大石玩起無聊遊戲。捏一下中央尖。
也不忘戳一下南湖,來表達我們的思念。這張相片是John哥拍的,反差太大,原本人物一樣偏暗。John哥把相片用手機傳給我時,我正上班,開著無聊的會,於是一時興起,試著用手機軟體拉高暗部,成了這怪怪的色調,但我很喜歡。真想念南湖山屋的那兩個夜晚。
大夥兒都累了,有點想休息,於是停下來看看山,順便討論是否就紮營在登山口。但一方面擔心風大,一方面距離水源還有超過1k,還是決定再揹起背包,往前尋覓更接近水源的營地。
閂山登山口展望極佳,整個北一、北二、畢祿、鋸齒都在眼前排開。
登山口之後,只要路徑旁有空地,都有山友紮了營。我們直行至24k左右,終於在路徑旁的松林中發現了超棒的營地。空地不大,但與路徑有段距離,不像之前的營地就在路邊,每個路過的山友都會從營帳邊經過。沿著林道再往前約5分鐘,便有活水源。我們在這兒過了兩個安靜的夜,舒適極了。(PHOTO BY JOHN哥)